Wednesday, March 21, 2012

昨天去听了“it龙门阵 - 模式识别在移动互联网上的应用”讲座

活动邀请了盛大创新院单霆和腾讯研究院陈波,由于时间关系,只听到了后半部分腾讯的演讲,演讲主要内容总结:
战略:开放平台,平台之上创新,共同盈利。
模式:扬长避短,最大化利用终端和云端的能力。
问题:依赖网络,数据隐私。
已有服务:手写识别,语音识别,人脸识别,文字识别,条形码识别。
价值:提供技术服务和支持,改善产品体验;增加产品亮点-SDK和云服务两种模式可共存
创新应用:
1. 语音登录,人脸认证;
2. 听歌搜歌,音乐分类;
3. 互动娱乐;
4. 增强现实。

一点小思考:
1. 用户和数据是基础,应用和平台是依托。
这个道理其实大家都懂,如果没有用户,互联网就会失去意义;如果没有数据,应用也就不会有价值;如果没有平台,应用便无处安放。整个链条,任何一个环节出了问题,整个生态系统就无法建立。

2. 以创新推动产品,以产品推广创新:产品设计应着眼于技术的长处做扩展。
很多产品中的创新最开始都不是为了这个产品而进行的创新活动,比如陀螺仪,是典型的军用转民用的例子。为什么不为了产品而创新呢?风险。步子大了会扯到蛋啊,具体事例就不用举了吧-望天,乔教主我很仰慕你的。但是如果一项新技术已经成型,就可以去推动产品为用户提供更好的体验,而在此过程中,创新也依托产品进行了推广。但是,任何一项新技术都不可能是十全十美的,这个时候就需要扬长避短,尽量去发掘利用技术的长处,设计产品的时候尽量利用这些长处,并且主动规避短处可能会带来的风险。

3. 最大化利用终端和云端能力:终端 – sensors输入 + 交互;云端运算 + 存储 + 交互);
终端和云端靠着网络连接在一起,网络这一层目前我们能做的还不多,用户在有wifi 的地方自然会主动使用wifi,在只有3g的地方自然会使用3g,或者我们默默的帮他们做这 些决定也是没有问题的。
于是重点就在两个端点上了。终端,可以是pc,可以是手机,可以是pad,kindle等等等等,其能力多种多样,但是和云端比起来,其更适合做一些轻量级的工作,比如sensors的输入,摄像头抓取的图像或者视频啊,gps获取的地理位置信息啊,麦克风录制的声音啊,人们随手在屏幕上画的画啊编写的文档啊等等这些;再比如交互,用户简单的编辑啊,上传啊,下载啊,分享啊,删除啊,根据各种信息打电话发短信啊等等等等。当然,终端也可以进行一定量的计算,权衡利弊,尽在您手。
而云端呢,最重要的自然是运算能力和存储能力,我们可以把一些原始数据或者中间数据传过来,在云上计算之后直接把结果回传给端,由端来做显示;而存储呢,很多应用可能需要大量的数据,比如模式识别中所需要的众多样本库啊,这个一般都很庞大,而且一般只有计算的时候才会需要,当然,用户请求需要回传的时候也不是没有。再比如音乐啊电影啊,用户的终端只能播放720p的电影,你给他传个1080p的没有意义,回头端上解码缩放计算量也不小,不如直接给他个720p的。
至于云端的交互,不能说没有。比如应用需要做同步啊什么的,这应该算交互。

4. 需要考虑:
网络依赖如何处理离线:这就需要权衡一下,端的计算能力和存储能力日益增强,如何利用这些以达到一定程度的离线使用也是需要考虑的问题。
数据隐私用户自己控制是否可分享?这只是其中一种方式,但是总觉得不够彻底。
终端耗电如何优化:智能机一天一充带几块电池都很司空见惯,移动电源也越来越发达,但是不能因此就对此不做理会。移动用户的零碎时间是最宝贵的资源,但是如果用户发现我等一班公交用了下应用和云做了点交互手机就没电了,我想很多人再度打开这个应用的概率都会变小的吧。
流程分割数据采集和简单交互、计算在终端,样本数据和复杂运算、交互在云端:这个就是流程设计的问题,结合应用需求再根据终端的能力进行自适应分割。
数据使用 – 变现……这是一个永久的话题。

杂七杂八:
现在摄像头是一个很宝贵的资源,pinterest等应用的成功很是说明了这一点。利用摄像头可以做的事情很多,手势识别,人脸定位,目标跟踪,动作跟踪,还有文字识别,拍照翻译啊,字幕啊,名片啊,条形码啊等等,绝大多数信息都可以通过拍照或者视频捕获,而你如何提取这些信息,使用这些信息则成为难点。

以ics上应用为例,比如人脸解锁,虽然其发布会现场搞砸了,但是我们都能理解,那光线条件太差了嘛;比如gtalk中的趣味聊天,想要大眼睛,没问题!想要尖鼻头,没问题…识别出了五官,加持各种变换就可以了。这就是扬技术之长避技术之短的典型案例。

再说说AR,不管是概念还是炒作,你不得不承认这确实是趋势。世界本来就是虚虚实实,真真假假的。Layar及其相关应用是一个例子,以wallit为例,用户拍张照片,我们利用位置信息,图片中的建筑物信息来确定地点,并把该处的留言墙呈现给用户。用户可以留言,可以传照片,可以与朋友互动等等。我们自己来管理这些墙,这样信息就可控了,并且有良好的可扩展性。至于盈利模式,据称其希望与商家达成合作,比如星巴克,你想有面墙么?拿钱来。成效么,我们可以拭目以待。

好吧,维持俺一贯的作风,手指敲累了就停笔。

Thursday, March 15, 2012

New Start

自从M$关闭其live space之后,我着实伤心了一段时间。之前的资料也没有备份,虽然读者只有不知何时才会想起来去翻一翻的我自己,不过还是觉得少了点什么似的。

游游荡荡了这么久,终归还是想找个地方,想念叨念叨的时候就能念叨念叨,不管是生活上的还是技术上的,现实中的还是理想国里的,开心的还是伤心的…总之,我就把这里当作我的涂鸦本好了。
恩,暂时先这么多吧。我会努力的,各方面。